定位:塑造“一座感觉不到在地下”的地下车站
1.1 概述
车站占地约11公顷,总建筑楼面面积达40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12台15线,是世界最大地下铁路站之一,以确保客流尽可能顺畅通行。
项目以高铁西九龙站、西九龙站巴士总站、港铁九龙站等交通枢纽为中心,聚集了1条高铁,4条港铁,11个巴士站,打造了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繁华中心。
1.2 上盖项目
位于香港高铁西九龙总站上方、占地 320 万平方英尺(约 29.7 万 平方米)的新开发建筑项目已进入封顶阶段。该项目毗邻香港西九文化区,通过公共花园和景观广场网络连接周围成熟和新兴的社区。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的设计与车站及屋顶公园融为一体,将最高标准的文化、办公和零售空间融为一体。
该项目提供了近 100,000 平方英尺(约 9290 平方米)的花园露台、广场和中庭,楼层中较低的五层为购物和餐饮区,两座互相连接的办公塔楼分别位于场地的南北两端。这两座塔楼围合成一个大型中央广场,形成极具雕塑感的平台,塔楼设有全景电梯,与下方各层相连。广场与西九龙公园步道相连,广场上设有诸多供休闲、娱乐和公共活动的有遮蔽的户外聚会场所。
1.3 枢纽站经验与启示
1.3.1
强化交通枢纽地区的城市功能
以市民日常生活空问为目标,创造“多面向”联系通道,强化交通枢纽地区的城市功能属性。
1.3.2
三维立体设计
为适应未来的城市密度及交通系统规模,设计采用当时创新领先的三维立体理念。基建设施分层布置在大型交通核之上。住宅、写字楼、社区服务设施、酒店以及服务式公寓等由同一楼层的室内购物街、公共空间相连接,并由裙房屋顶平台上的公园、广场、汽车及人行流线等进一步联系在一起。设计的各个部分一同构成一座整体、平衡的城市。
1.3.3
多层交通与行人优先
车站设计采用多层交通与行人优先原则:地面层及所有地下层均为公共交通设施、道路系统及停车场。交通层上架设两层人行道路网络,人车分离。在场地边缘,人行道路通过天桥跨越主干道路,与覆盖西九龙的人行路网相连,此设计概念由香港中区逐渐形成的人流模式发展而来。二层的商场、广场及天桥,成为街道层系统以外的另一舒适选择。在购物层之上的大平台约高出街面18米,构成了第二个地面层,包含露天空间、广场、花园及建在平台上的物业入口。
车站中央大堂位于车站中心,将车站与城市连接在一起,并作为各交通系统的中转枢纽。车站广场结合了总体规划的两方面:一方面为本项目确立身份,另一方面作为城市与机场铁路之间的门户。广场向南延伸,构成一对互相连接的公共空间,作为设计方案主体机场铁路入口及地标塔楼的背景。一条东西向排列的金属拱架遮盖了广场中心,构成一个避日晒、防雨淋的公共空间,两边为通往机场铁路的入口,这些步道穿过广场,连接日后建成的住宅建筑群。
1.4 参考文献
https://mp.weixin.qq.com/s/uOKU15J0GjC213cw_O-MtA
世界上最大地下火车站之一,高铁香港西九龙站!!
https://mp.weixin.qq.com/s/t1sFkLhcCtKklKHeaVQFCQ
城市更新中TOD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创新——以中国香港西九龙片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