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概述
汉堡港口新城占地面积157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126万平方米,总计建筑面积超过240万平方米,欧洲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
目前正在建设7500余个居住单元,并大规模建设零售、教育机构、文化休闲设施等,为超过15,000个居民提供服务,并提供超过45,000个工作岗位。新城虽新,但依然维持着原有港口的结构,整体风格也与这里古老的Speicherstadt建筑群相统一,巧妙地维系着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关系。
1.2
发展历程
90年代初,Hafencity被确定为兼具居住、办公与文化空间等功能的城市发展战略区域。1997年,有关专家提出了“视觉港口城市”(Vision Hafencity)的概念,向汉堡议会解释了将滨水区与汉堡市中心相连的计划。
1999年4月,汉堡宣布举行HafenCity城市发展国际竞赛,六个月后,该竞赛由HamburgPlan / Kees Christiaanse / ASTOC组成的荷兰-德国团队获得冠军。2000年2月,汉堡参议院批准了HafenCity总体规划,制定了HafenCity的城市发展概念,并向公众展示阶段性成果。
1.3
HafenCity空间布局结构
1.3.1
整体结构Hafencity
由十个不同的街区组成,每个街区自己的独特之处,由不同地区的地形及功能决定。十个街区的布局均依托其项目区域所处的地形:运河、港口盆地或易北河岸构成了街区的边界,在其他情况下,道路或相邻的Speicherstadt也可实现此功能。
1.3.2
规划布局
HafenCity实行土地利用混合的发展模式,强调注重城市居住功能的同时,将在零售、教育、文化、娱乐和旅游业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HafenCity是一个以商业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从大型跨国公司到小型本地企业,各种规模的企业占据着约40%的基地面积,而零售和餐厅往往位于建筑底层。
1.3.3
开放空间
Hafencity的开放空间是旧港口区改造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所有开放空间均滨水,并紧密相连。从几个关键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开放空间对港口城市的重要性:
其土地面积的24%将是公共开放空间(公共广场,公园,海滨长廊),此外,还有可供公众使用的私人开放空间,占14%(只有7%的私人开放空间不可访问)。因此,开放空间占整个港口城市的45%,建筑面积占港口城市土地面积的32%。道路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23%,而汉堡市的这一数据为40%。由此可见,HafenCity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公共空间的塑造。
1.4
城市更新措施
1.4.1
渐进式规划编制与开发项目紧密衔接
汉堡港口新城并非整体编制整个地区的建造规划,而是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开发分期和具体项目分批编制,并在整体上呈现从西往东、从北往南覆盖的格局。目前港口新城在编以及编制完成的规划包括1—15号建造规划,这些规划的面积一般只有数公顷至十几公顷,以“补丁”的形式对城市设计总图进行渐进式覆盖。逐步开发缓和了规模巨大造成的资金压力,也迎合了开发商的需要,促进了功能的混合性。
1.4.1
【多元】投资主体,用化整为零的开发模式分散风险
在开发模式上,港口新城延续了「珍珠项链」计划中项目独立开发的模式。港口新城集团虽然是项目的整体管理者,但只负责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的开发。
而对于可建设地块的项目开发,则采取「小市场切割战略」。即根据功能和市场需求,将土地尽可能细分。这样投资门槛就降低了,中小开发商甚至个人投资者都能参与开发。
之所以采取化整为零,引入多元投资的开发模式,目的就是分散风险。港口新城的开发周期长达25—30年,如果将土地交给少数几个大投资者,一旦他们临时退出,就会拖累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
从实际效果看,化整为零的开发模式受到投资者的广泛欢迎。目前,在港口新城1.5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发项目的总数多达141个,其中在建项目就有61个。社会投资总额高达100亿欧元,是政府投资总额的3倍。
1.4.2
利用“规划交接期”促进规划和建设需求紧密对接
通过设置“规划交接期”,使规划与实际建设项目有足够时间进行对接,形成令双方(开发者和城市)都满意的最优开发方案。
当一个开发者被选中并通过土地管理委员会的批准,不意味着直接取得该地块,而是获得该地块的排他性期权和规划权及义务,并进入一个交接期。在这个交接期中,开发者必须和城市一起进行整个过程:从组织地块设计方案竞标、方案讨论、编制建造规划到最终取得建筑许可。
“规划交接期”开发流程简化图
在“规划交接期”,开发者协助城市组织概念方案设计竞标,概念方案设计的结果是编制建造规划的基础。开发者需要和新城公司组建的专家团队及各意见方密切合作,达成的开发规划方案满足各方利益,以产生最优价值。
“规划交接期”结束后,建造规划提交州议会和市议会成员组成的城市开发委员会讨论通过,开发者提交建筑设计方案,城市开发和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建造规划颁发建筑许可证后开发者正式获得土地,项目建设才正式启动。
交接期的时间约在两年以内,由于取得许可前不进行土地交易,此时期地方政府始终可以保持有效的规划控制,以保障开发质量、土地使用方案、时间表的严格执行。开发商仅在取得建筑许可证之后才须支付土地购买款项,在交接期中有充足时间可以优化产品、进行融资和招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合作、减少开发利益相关方的矛盾、保证开发的可靠性,由此大大降低地方政府和开发者的成本和风险。
1.4.3
以建造规划为工具的精细化形态管控
符合总体城市设计设想的建筑设计方案,是“规划交接期”的核心成果。建造规划将设计成果中与城市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转译成为一系列细致的管控要素,通过规划本身的法定化,获得管控效力,确保方案得以贯彻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建造规划体现出对建筑形态和空间环境有力的管控能力。
汉堡港口新城3号建造规划图则
汉堡港口新城3号建造规划覆盖范围鸟瞰图
1.5
可持续性措施
1.5.1
低碳出行方式
行人友好:HafenCity城市功能布局呈现横向与纵向复合分布特征,居住、工作、文化、休闲和商业紧密交融,各功能之间距离较短,密布的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网络使居民无需机动车即可满足大部分生活需求。整个地区的机动车道总长13公里,而步行道总长达到35公里,自行车道则有23公里,足以见得这里行人友好的交通布局。
公共交通:此外,即使不驾驶汽车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到达HafenCity,于2012年底首次通车的地铁四号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分钟可从处女堤(Jungfernstieg)到港口新城海景区(Überseequartier),六分钟到港口新城大学。随着易北河大桥地铁站(Elbbrücken)(HafenCity的第三个地铁站)的正式开通,每天将有约35000人搭乘地铁抵达这里。此外还设有密集的多样化公交站点网络,在易北音乐厅附近的首个新城客运码头已投入使用,随后将在港口新城大学(HafenCity Universität)和易北河大桥(Elbbrücken)旁设立另外两个客运码头停靠站。
绿色能源:面向未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将成为人口密集的HafenCity东部地区的特色之一。巴肯港区(Baakenhafen)和易北河大桥区(Elbbrücken)不仅会有由地铁、轻轨和公交组成的便利的公共短途客运服务,这两个区域还将成为低碳交通方式的全面试验场。为此,建筑开发商将要满足诸多可持续标准,他们要做的包括在所有的地下停车场中给30%的停车位装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并且必须参加电动车共享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这其中也整合了电动自行车、助力车以及其它微型电动车。
取消停车位分配比例:HafenCity废除了汉堡市每个居住单元0.6个停车位的停车位分配比例,并与巴肯港区(Baakenhafen)的建筑开发商重新协定了新的操作方式:这里所要求的并非是要达到某个最小数量的停车位,而是需要一种可靠的、与需求相适应的出行保障方式,让单个的房地产和整个城区都对其居民产生吸引力。
1.5.2
低排放的供热设施
HafenCity采用了可持续的供暖措施。在港口新城西部,所有的建筑物都连接到运营商Vattenfall以热电联产设备为基础的集中供暖网络,该网络通过高效的能源混合技术,结合太阳热和地热设施,实现了175g/kWh的CO2排放量。比较:传统符合环境标准的新楼宇供热(例如办公楼)平均的CO2排放量为240g/kWh。
1.5.3
可持续的环境设计
生活环境方面,水域周边的开放式建筑结构具有环保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夏天的热岛效应,从而降低空调使用需求,提高居住与工作的舒适度。此外,易北河南侧现有港口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一定的交通噪音污染问题,更新过程中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邻近建筑的排列方式、朝向以及特殊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
城市韧性方面,由于港口新城地处易北河潮汐区,面临着一定的洪水威胁,因此新项目均建设于高于原先港口水平面8-9米的防洪高地上,而不是按照惯常的做法通过修建堤坝或通过防洪设施进行保护。人为加高的防洪安全高地在地面与水域之间留下了灵活的边界:滨水平台、广场等地势较低的区域被用作泄洪区,在发生严重洪水时会被淹没,虽然这时的港口新城会短暂地失去部分公共区域,但它仍然能维持城市整体正常功能的运转。
1.5.4
首创生态认证体系
汉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于2007年针对可持续性建筑推出了德国的第一套认证体系。金质港口新城生态标志(生态标志最高标准认证)能够有效地激励建筑开发商带着责任感合理利用资源。该认证对建筑工程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起初,该生态标志仅针对于住宅、办公和特殊建筑,从2010年起也对零售业、酒店以及混合用途的建筑进行认证。
1.6
产业社区和创新区措施
1.6.1
功能高度混合的「商务社区城市」
港口新城占地面积157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126万平方米根据概念性规划,它将融合居住、办公、文化、休闲、商业和旅游几种不同功能,打破目前内城单一的商务和购物区的格局。
新城的分西、中、东三个片区,总共10个板块。各板块均富有各自的特色和主题,如滨水居住、特色办公、文化创意等,且每个板块均有标志性建筑,既是板块形象代表,又是区域功能体现。
另外,德国汉堡港口新城甚至硬性规定新城2/3以上的项目必须包含居住、商业商务和公共服务三种用途,甚至沙门码头区的每一栋建筑都是功能复合的物业,凭借这种极致的设计,其很快吸引了大量产业和人口,成为新一代新城的成功典范。
1.6.2
兴建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场所,打造城市文化汇集地
港口新城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举办地点,几乎涵盖所有的文化类型。从自发的小型街道表演到大型活动,博物馆仲夏夜、汉堡夏季建筑艺术节、港湾文化艺术节、易北爵士音乐节等活动不胜枚举,港口新城的广场和林荫道通常都是活动理想的露天舞台、会场或舞场。最受欢迎的是一年一度的“港口新城之夏”活动,人们在露天公共区域享受音乐与舞蹈带来的乐趣,在迷人的港口夜色下感受新城之美。
1.6.3
【开放】滨水界面让人们在水边邂逅,让城市与水共生
为了打造与中心城区同样的生活氛围,港口新城用公共空间把城市连接起来,让人们邂逅彼此,形成凝聚力和认同感。
港口新城错落有致的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将人们引向水边,针对0m、4.5m和7.5m三个高度层次,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景观设计理念,即考虑了城市的防汛要求,又通过分层处理,成功化解了由于人工台地所产生的高差,并将之转化为景观设计的优势,让港口新城与易北河水岸融为一体,成为人人向往的魅力滨水空间,实现了城市与水共生。
1.6.4
提供多样化的可负担住宅,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港口新城所提供的住宅形式多样化。在小户型住宅中包含不同价位的租赁住宅和私有住宅,同时考虑到音乐家、设计师、老年人或身体受限人士的特殊需求。房屋建筑互助协会和联营建筑企业在港口新城住宅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为市民提供中等价位的住宅,并且为邻里关系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此外,由于汉堡市中心租金和售价大幅上涨,从 2010 年起港口新城中的住宅地块有 20% 被招标用于政府资助的住宅建筑, 2011 年起该比例甚至高达三分之一。
多样化的设计方案、可负担的价位水平与人性化的建筑风格使许多人决定选择在港口新城生活。HafenCity的住宅往往距离工作地点、购物、学校和休闲场所较近,能够显著降低了出行方面的费用,使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实现时间均衡。
1.7
参考文献
新旧共生的滨水城市更新实践——德国港口新城HafenCity的前世今生
https://mp.weixin.qq.com/s/i4ixTpFqPQB3zjCymi5eww
德国汉堡城:旧港口到世界性新城的华丽蜕变
https://mp.weixin.qq.com/s/oxXbaxsaDfLfy9-V3wd_cQ
城市更新中的规划创新——以德国汉堡港口新城为例|上海城市规划
https://mp.weixin.qq.com/s/qKVgbkeKHGqvKuVkcezCQQ
UMa · 规划|德国·汉堡港口新城:从废弃旧港到活力新城
https://mp.weixin.qq.com/s/xu7oV9XQm94BSWMtguHtTA
「全球大型滨水区更新标杆」——德国汉堡港口新城
https://mp.weixin.qq.com/s/xBFXt_sZayWJKrLO0CjG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