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为全面推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提高步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北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市交通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园林绿化局日前联合发布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设计建设指导性图集》。《图集》不仅包括了步行和自行车系统本身,还强调了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紧密相关的道路横断面、道路绿化、沿街界面控制和退线空间一体化设计。本站将分期介绍《图集》中的亮点,本篇介绍——城市道路空间一体化设计。
城市道路空间一体化设计,是提升人行环境的手段之一,包括沿道建筑界面控制和建筑退线空间与路侧带一体化设计,内容涉及交通、绿化、建筑、景观、艺术小品等设计。通过一体化设计,能够达到多重目标,如提升景观质量、提供宜人环境、便于交往与交流、让街道活跃或是宁静、发挥沿道土地利用的价值等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示意如下图所示。
一、沿道建筑界面控制
沿道建筑与城市道路公共空间关系紧密,特别是与道路两侧的步行、车行及绿化系统直接衔接,同时也是城市道路景观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因此出于良好公共空间的营造,需要对沿道建筑特别是建筑界面进行必要的控制。
关于沿道建筑的研究和观点非常多,涉及建筑出入口、贴线率、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建筑立面、屋顶形式、窗墙比、街廓空间、建筑附属物、建筑组群、街角建筑等等要素。
一些城市编制了设计导则进行管控,一些城市认为城市大小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特点、风貌和要求不同、道路及沿道土地使用的功能不同,对于空气污染物阻隔要求不同,对于动与静的要求也不同,为防止千篇一律,认为以上要素应该由设计师根据每条道路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设计,而不是由一部导则进行硬性规定。
为此,《图集》将需要控制的要素进行了压缩,只剩下对交通、环境、景观有显著影响的要素提出控制要求。
1、沿道建筑机动车出入口控制
近些年建设的公共建筑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机动车出入口数量和宽度在增加,不少公共建筑的机动车出入口宽度达三十米以上,一方面影响道路正常交通,另一方面造成人行道及其行道树长距离中断,步行环境恶化,景观质量下降,影响了公共利益,有必要予以管控。
为此《图集》规定,沿道建筑基地与城市道路接续的人员和车辆出入口,应考虑周边环境统筹安排。一般同一基地在同一道路上的车辆出入口不应超过一个。一般基地的车辆出入口宽度单向应为5m,双向应为7m。公交、消防等有特殊要求的基地车辆出入口数量和宽度可适当增加。
沿道建筑宽度达30米的机动车出入口
2、沿道建筑台阶的控制
城区人行道宽度普遍不足,建筑台阶侵占步行空间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图集》规定,沿道建筑的台阶、坡道不得侵入道路红线,已经侵入的应取消或进行内置改造。
3、沿道建筑界面控制
《图集》规定,与路侧带相邻的建筑用地边界不应采用封闭式实墙,应采用通透式围栏,总体通透率(含围栏和矮墙)应大于50%。
当沿街建筑为居住功能时,应对围栏进行垂直绿化,绿化设施带宜配置具有遮蔽效果的植物。
与道路相邻的公园绿地不宜设置围栏。设置围栏的,总体通透率(含围栏和矮墙)应大于80%。围栏的形式与风格应与周边建筑和道路空间环境相协调。
二、建筑退线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当沿街建筑底层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公共功能时,鼓励开放退线空间,将地面高程、铺装材质、颜色、风格等,与人行道、绿化设施带进行一体化设计。
(1)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不仅限于退线部分,它平铺直接,从建筑首层的室内空间开始就以较强的景观意识将室内素材、室外素材(包括退线部分和路侧带部分)统一设计,实现要素共有,强调景观的连续感。
(2)设施导入型
在退线空间内导入一些路侧带的绿化要素,强调了红线内外一体感。在此基础上,对道路空间在功能上或艺术上的不足予以补充,设置一些如休息廊、通信亭、水池、艺术作品等一些小品,把街道空间的附属功能(滞留、社交、休息)在这一空间实施、放大。
(3)景观分节型
强调建筑前的个性或者通过绿化屏障在视觉上区分内与外。它的效果一方面给道路空间提供一种特殊的景观,另一方面维持自我空间的个性。
鼓励大型公建或单位提供建筑退线空间,建设街头绿地或休闲空间。
三、不同用地特性的绿化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空间的精细化设计,要求对沿道不同的用地功能采用不同的绿化景观设计。
1)沿道商业设施集中的路段
沿道商业设施集中的路段,绿化设施带宜以高大乔木为主,并适量配置树椅,与商业设施之间形成开放的公共空间。
2)沿道为住宅、医院、学校的路段
沿道为住宅、医院、学校教室的,绿化设施带的绿化种植应满足降噪和遮蔽需求。
四、街头绿地
相对道路的通行特性,街角公园、口袋公园、微型广场等空间为静性,以停留行为作为服务对象,它也是道路空间的缓冲区。这类空间的设计一般要与周边设施的功能相关联,如商业区域、办公区域、住宅区域都有提供给使用者休息、等候、停留等功能要求。
【街角公园和微型广场】
【口袋公园】
1)贯穿型
2)内包型
(正文完)
感谢沈悦教授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