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街道设计指南-Global Street Design Guide

所属专辑   全球报告精选

文件个数12个文件

《全球街道设计指南》(global street design guide)是美国全球城市设计倡议协会(GDCI)和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NACTO)共同编著的。这两个协会共同的负责人是珍妮特.萨迪克-可汗(Janette Sadik-Khan),她在2007-2013年任纽约交通局局长(交通部委员),对纽约街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慢行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本书也是对NACTO的66个会员城市慢行改造的经验总结。

《全球街道设计指南》是NACTO街道设计指南丛书的总领,这套丛书还包括《城市自行车道设计指南》(2011年/2018.7中文版)、《城市街道设计指南》(2018.10中文版)、《公共交通街道设计指南》(2019.1中文版)、《雨洪管理街道设计指南》(2019.4中文版)”Bike Share Station Siting Guide”(2016), ”BLUEPRINT FOR AUTONOMOUS URBANISM” (2017/2019), “DESIGNING for all ages & abilities”(2017.12), ”Don’t give up at the Intersection”(2019.5)等。

《全球街道设计指南》是一本关于重新定义世界各国街道设计要素方面的书,旨在总结最新的街道建设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地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改善公共卫生和安全条件,提升生活品质,完善交通系统,激发街区活力,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本书重新设定了街道设计的全球准则,并重新定义了街道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关于街道、街道设计导则和街道改造。

图片


具体内容如下:

图片


01

关于街道

1、定义街道

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让人们改变街道是人和物运输通道的概念。提出街道是人们体验城市的基本城市空间单元,街道是由许多表面和结构组成的多维空间,包括建筑物的边缘,土地用途以及拓展到建筑红线之间的空间,它们提供了通行和休憩的空间,并促进了各种用途和活动。

街道每个平面都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常由一系列不同的政策,法规,准则和规范来进行调控。

街道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空间,成功的街道不再仅仅是交通项目,而应实现社会的整体效益,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文化传承、个人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街道设计必须服务于不同的模式,多模式街道可为人们提供安全、极具吸引力且便捷的交通方式,并有助于提高城市效率。

以汽车为主导的街道,大部分空间被分配给行驶或停泊的私家车。人行道容纳了电线杆、路灯杆和街道设施,通行区缩小至3m以内,从而降低了街道容量。同样宽度的多模式街道通过更加平衡的方式来分配各模式的空间,拓展了街道容量。空间的再分配允许进行多种非流动性活动,如座位和休息区、公交车辆停靠站以及树木、植物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

图片

汽车主导街道                           多模式街道  


汽车主导的城市发展中,日常活动也存在潜在的交通暴力威胁,当车辆以40 km / h或以下的速度行驶时,会大大增加在事故中生还的机会。因此在街道设计中应降低机动车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伤亡风险。

图片

零死亡愿景(起源于瑞典)和可持续安全项目(起源于荷兰)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的主动安全计划。这些方案的前提是保障生命安全,旨在防止发生严重的道路交通事故,并将安全责任置于系统设计之上。

良好的街道设计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噪声污染;提升感官体验,增加安全性和易用性,促进社会互动,维护身心健康。


2、塑造街道

塑造街道的过程如下:

图片

多个机构在塑造街道方面发挥着作用。城市街道的蓝图是由许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的:从设定广泛的愿景和政策议程,征询当地意见,到制订详细的计划,社区支持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街道的使用寿命取决于协调一致的项目管理、优质的施工和持续的维护,为后代提供的可持续性街道依赖于政策的更新和对未来从业者的教育。


3、监测和评估街道

监测街道项目物质空间和运营的变化,并记录空间的用途和功能转换,以便跟踪记录随时间的推移对项目产生的影响。评估街道以了解投资是否促进了公共卫生与安全,生活质量,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平性的实现和政策的发展。为将来的街道设计提供信息支持,并为这种改变寻求公众和政治支持。

图片


02

街道设计导则

1、为大城市设计街道

《全球街道设计指南》结合了全新的街道设计方法,以应对新的挑战,满足未来的需求。本指南强调了街道作为城市转型的催化剂功能。

塑造伟大的街道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所有人的街道:设计公平且具有包容性的街道,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②安全的街道:为所有用户设计安全舒适的街道,优先考虑行人、骑行者及弱势群体的安全。安全的街道需降低速度,以减少冲突;提供自然监控,确保空间内有安全的照明设施,并避免危险。

③健康的街道:街道设计应能支持健康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促进交通系统的完善,并整合绿色基础设施,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保证人们身心健康。

④伟大的街道创造伟大的价值:整合街道的经济资产和功能元素。

⑤街道是多维空间:地平面至关重要,边缘和顶界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⑥街道是公共空间:将街道设计为优质的公共场所和运动场所,使其在城市和社区的公共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文化表达、社会互动、庆典和公开集会的场所。

⑦街道是多模式的:优先考虑积极、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为行人、骑行者和公交乘客提供安全、高效、舒适的街道空间,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并拓展街道的容量。

⑧街道是生态系统:所有的设计都应以自然栖息地、气候、地形、水体等自然特征为基础。

⑨街道适应环境:预先规划不同的优先设计事宜,适应不同的城市环境。

⑩街道可以改变:以低成本材料快速实施项目体现创新思维,帮助社区居民以不同的方式体验街道。


2、为空间、场景设计街道

为空间设计街道意味着要考虑当地的文化和环境。每个地方的具体特征有助于确定街道设计必须支持的用途和功能。

塑造街道不仅可以改善建筑环境,还可以改善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街道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交通需求,活动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街道设计应能够支持社区当前和未来的目标和优先事宜。

城市的建筑环境(物理空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地理特征)、社会文化环境(人口、文化)、经济环境(家庭支付能力)直接决定了街道空间形态。街道设计应与环境相适应。

3为人设计街道

街道服务对象是人!所有人!本章介绍了各种人不同的需求如何去满足。人们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不同的行驶速度。

人们出于必要或非必要需求,而在街道上步行、休息、休闲或工作。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体验街道,且需求各不相同。无论是坐着,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或驾驶私家车,搬运商品,还是商业街经营,街道所能容纳的活动决定了城市的可达性和宜居性。

街道用户随季节和时间而变化,街道的整体容量取决于街道设计所容纳的交通方式的总和。

将街道用户分为行人、自行车骑行者、公共交通使用者、驾驶员、货运和服务运营商、商贩六类。从空间、速度和重量上均不相同。

图片

各用户静态交通空间差异

图片

相同空间容纳的用户数量不同

图片

各类用户运行速度差异


本章内容首行分析各类街道用户自身的速度、空间需求差异,对于网络的需求和管控策略,针对相关街道元素提供设计工具箱。

1)面的整体性——完善网络

区分网络类型,增强网络的公平性。行人网络注重连接性、渗透性、可达性、安全性和趣味性;自行车网络注重安全性、舒适性、通达性和连续性;公交网络注重直接性和易辨识性,加强步行、自行车网络与公交网络的衔接;汽车网络注重连接性和集散能力;货车网络减少对城市交通干扰,限制通行的时间和空间。

2)线的畅通性——保障通道空间

空间尺度:通道宽度、纵向关系;

图片

人行道空间尺度

图片

自行车道空间尺度

图片

公交车道空间尺度


3)点的精细化——改善设施

完善街道设施,包括:优化完善人行过街设施、车辆停放设施、、标志标牌、信号灯、照明、街道家具、其他设施设置的位置、形式和内容。

图片

公交停靠站设置位置示意


4)软件提升——加强管理

行人:信号倒计时、视线可及范围的景观维护与管理。

自行车:二次过街、前置停车区、信号优先、停放管理。

公交:信号优先。

汽车:低速区、限制交通区、无车区、共享街道。

货运:限制运输时间、路线、车辆类型、装卸空间、收费定价。

商贩:规范选址、持续维护、保障基础设施供应、遵循本地管理制度。


4、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街道公共设施包括水、下水道、电力、通信、煤气、照明等,应采用节能高效的公共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与维护涉及众多部门和利益相关者,机构间的协调至关重要。

在安装新的地下公用设施时,应与相关机构协调其他公用设施的位置。公用设施规划、设计和维护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系统的运行。街道的宽度、沿线的建筑密度,行进速度、光源类型以及灯杆本身的高度决定了理想的灯杆高度和间距。

对于每条街道,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和渗透率、基岩的位置、植被、地下水深度、水质和水量、降雨量、当地气候以及极端温度(例如霜冻和高温)。

照明设施为地上公共设施,如果设计得当,照明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最大程度地减少光污染,并增加街道的安全性、归属感和特色。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渗透性路面、街道树木和植物,树坑和供应植物生长的土壤,通过吸收和过滤雨水来减少水污染,同时为建筑环境提供自然减压,丰富街道美学,为社区居民带来高质量生活。


5、运营和管理策略

积极的街道运营方法通过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安全,将交通政策、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需求以及土地使用决策结合在一起,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使用高效运输方式。

通过需求管理、流量和访问管理、速度管理、网络管理、停车和路边管理、冲突管理策略,实现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公共交通主体地位、创建高效而低速的安全交通系统、区分不同交通廊道活动优先级,激发街道活力。

信号设置为冲突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济有效的交通改善措施。通过信号联运、调整信号周期长度、信号相位设置等与几何设计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安全的多交通方式街道。


6、设计控制参数

设计控制参数决定了街道的尺寸设计。它们不是单纯数据的输入,而是规划设计人员可以用来确保所有用户都能安全访问街道的工具。规划和设计控制应基于更长远的政策目标和周密的环境考虑。

1)设计速度

基于城市发展目标设定街道目标速度,并通过设计来实现目标速度,通过身体和感知来提示驾驶员的行为。这些提示包括较窄的车道和更小的路缘半径、信号绿波和其他速度管理技术。

图片

城市地区的设计速度不得超过40km/h(特定街道除外)。要确定40km/h以外合适的设计速度,需考虑安全、健康、机动性、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因素。

2)设计车辆

设计人员根据服务的车辆或用户来设计街道元素,选择使用街道频率高的车辆或用户做为设计对象,避免设施的过度设计。控制车辆是规划上不鼓励使用街道的机动性最低的车辆,但可能以非常低的速度行驶或采用多点转弯。

图片

设计车辆                                  控制车辆


3)设计年限和模式容量

街道设计应以目标为导向,以政策为驱动,以设计年的决策为支持。城市必须将每种模式的设计容量与所需的模式划分和街道活动联系起来。容量应基于人员总量而不是车辆服务水平来衡量,并通过车辆容量来了解运营决策。

当特定的交通出行模式在舒适性,成本,出行时间或可感知的便利性方面获得优势时,这种出行方式的比例就会增加。研究表明当机动车占用的道路空间转而为其他交通模式服务时,一些高峰期的交通流量会从网络中消失,转移到其他方式、其他地点、其他时间或取消出行。

图片


4)设计时段

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一年的不同时段,以及更长的时间内,街道的功能会有所不同。每个城市的生活节奏不同,对公共街道的使用亦不相同。街道设计应应通过多小时分析来了解街道活动平均水平,以便更清晰地了解需求,以能够在一天的典型时间内(而不仅仅是高峰时段)提供舒适的容量,平衡不同时间段街道的安全和功能需求。


03

实践案例

本书最后总结了街道与交叉口设计策略,并介绍了分类型的应用案例,为设计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街道设计策略:1)确保普遍可及性,2)安全的设计速度,3)重新配置空间,4)适应不同的用途,5)制定环境驱动方案,6)立即行动-从某个地方开始。


案例


行人优先空间:关键在于扩展步行空间,完善配套服务设施。1)步行街:丹麦哥本哈根(strøet)行人专用区,2)巷道和小巷:澳大利亚墨尔本,3)微公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4)行人广场:美国纽约广场计划。


共享街道:关键在于保障所有用户的安全。1)商业共享街道:新西兰奥克兰福特大街,2)住宅共享街道:英国伦敦梵高步行街。


社区街道:关键在于为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营造宜人环境。1)社区大街:印度班加罗尔圣马可路。

大街和林荫大道:关键在于提供公交设施,提高街道容纳能力,改善慢行出行环境。1)中央单向街道:美国纽约第二大道,2)中央双向街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哥加达,3)公交街道:澳大利亚墨尔本斯旺斯顿街,4)带有公交的大型街道:法国巴黎马真塔大道5)大型街道: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特殊街道:因地制宜提高公共空间质量,为街道用户提供更多出行选择。1)改造高架结构:荷兰赞斯塔德港口A8ernA,2)拆除高架结构:韩国首尔清溪川,3)将街道改造成河流:美国帕索罗布尔斯第二十一街,4)临时封闭街道:印度古尔岗全国开放街道日,5)后工业振兴:新西兰奥克兰杰利科街,6)滨水和园畔街道:加拿大多伦多皇后码头,7)历史街道:巴西圣保罗


非正规地区的街道:关键在于增加网络联通性,提供公共设施,营造安全的步行和骑行环境,增加公交可达性。如哥伦比亚麦德林107街道。


交叉口设计策略:1)设计紧凑型交叉路口,2)简化几何结构,3)分析网络,4)整合时间与空间,5)增加行人空间,6)以弱势群体为先。

针对小型交叉路口、社区路网交叉路口、双向和单向街道交叉路口、主要交叉路口、复杂的交叉路口分别给出了设计策略应用案例。


04

小结

本书编制目的在于指导街道建设与管理的有序进行,推动人性化街道转型,促使街道回归公共空间属性。

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当城市的发展转向内涵式增长为主,街道的城市公共空间属性凸显,街道已从单一的交通功能转变为多元化的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街道设计的焦点转为如何让街道空间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街道功能变化是否能重新激发城市活力、消除城市的冷漠、隔阂已初见端倪,赋予街道除交通功能之外更多的功能应当是实现城市发展、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个人认为未来街道设计及改造应从以下7个方面开展。


1) 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 街道管控空间由二维扩展到三维。

3) 街道设计指导贯穿规划、设计、实施、运营管理全过程。

4) 对现状道路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和监测数据分析。

5) 分析街道所处的环境,适应不同的用途。

6) 全程深度的公众参与。

7) 可采用实验性改造方式,逐步改进。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Ge7XhBPTjsmkKAiuOE9c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