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

所属专辑   典范规划编制项目介绍

文件个数5个文件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7-02-26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重要的合作项目。建区2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广泛借鉴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成功探索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新兴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重要增长极。

面对园区多年高位发展的现实,规划明确要对比世界先进找差距,针对持续发展寻不足。规划编制着眼于以内涵提升为目标,以低碳引领、效率优先和协调发展为策略,以存量挖掘、创新驱动、功能优化、交通引导和整合协调为路径,引导园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


规划的技术框架

本项目荣获

“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城市规划类)

三等奖



设计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组成员:张泉、姜劲松、杨晓敏、汤春峰、李盛、贾正、焦姣、陈国伟、段兆广、李铭、蒋维科、尹超、周立、宋敏、叶兴平、周文、曹万春、陈锦根、顾志远、周珂慧、陈鼎超。


团队主要成员

项目关键词


1.效率提升

以产业门类和层次优化促进产业效率提升。规划提出以高端引领和品牌培育为核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人才集聚和技术突破为核心,促进产业自主创新;以效益优先和集聚集约为核心,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以用地功能和强度调整促进空间效率提升。规划按照“综合效益评估+发展方向校核+产业区位校核”的思路,基于GIS技术进行工业地块的综合评价,并以此提出工业用地调整与优化方案。

以公交优先和交通引导促进交通效率提升。规划通过优化公交走廊和枢纽布局,实现与土地开发协调;优化快速路网体系,构建公交优先的差异化路网布局;构建慢行交通网络,打造特色交通体系;明确分区停车政策,合理调控小汽车使用。

2.低碳生态

以资源约束引导利用方式升级。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规划提出“向地面找空间”、“向地上拓空间”和“向地下挖空间”的发展战略,并以此进行空间分区引导。水资源利用方面,规划从节约用水、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和完善水生态系统方面,明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以生态约束引导宜居环境打造。规划通过增加乡土树种应用,增加群落垂直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原生生境,优化树种组成及群落结构;通过河湖驳岸生态化改造和滨岸植被体系恢复,恢复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水系沟通与流动性提升路线,提升水环境质量。

以能源约束引导节能减排落实。规划从交通、建筑、产业和生活四大方面提出节能战略的措施,包括方式结构优化促进交通减碳、建筑;引进低碳产业、节能产业,做强产业链;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建设提高能效,提倡低碳节能生活方式。

3.协调发展

以一体构建和服务均等推动分区协调发展。规划按照服务功能均等化、服务设施便民化和服务水平品质化的目标,加强住房保障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合理服务半径的设置和公共交通支撑,促进了具有园区特色的均等化服务体系构建。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布局图

规划构思


1.低碳引领

面对园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增量、资源环境容量和严格的能耗控制要求,规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生态系统结构等途径综合提升发展效率,以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低碳生态发展。

2.效率优先

按照园区发展能级提升的要求,规划通过促进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引导产业效率提升;通过强化公交优先发展,促进用地布局和综合交通的互动协调等途径,引导空间效率和交通效率的全面提升。

3.协调发展

规划从主体功能、路网体系等角度加强了与周边区域发展对接,促进内外协调发展;从设施分布、服务水平等角度推进园区内部统筹,促进分区协调发展。根据园区人口结构特点,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规划构建了特色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劳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发展目标。

规划内容


1.存量挖掘型规划

规划以工业用地的存量挖潜为主导,以工业用地引导的的布局模式优化为主线,以情景模拟为途径,以工业用地与关联用地关系为校核,综合确定了规划空间布局方案。

在深度评估工业企业效益的基础上,规划综合确定需保留、升级和置换的用地,引导工业用地有序更新。通过用地开发与城市轨道、公交站点建设相结合,采用TOD模式、业态竖向混合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坚持整体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合理扩大城市空间容量。


存量挖掘相关示意

2.创新驱动型规划

规划以自主创新为导向,以率先建成国家开放创新试验区为目标,通过鼓励创新产业、加强创新服务、吸引创新人才等途径,更好地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产出。

规划提出发挥中新合作示范作用,以高端产业基础和丰富科教资源为支撑,实现创新产业的集聚。

规划从技术、金融、服务、政策等方面搭建创新公共平台,按照完善化和共享性的要求,塑造园区独特的创新服务。规划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保障,其中,园区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为人才的落户扎根发挥了巨大作用。


园区创新发展主要成绩

3.功能优化型规划

规划通过区域性核心功能载体整合以及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有效提升了区域服务功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规划通过引导产业协作、差别发展、打造中心和提升枢纽等途径促进区域功能整合。

规划通过推动设施建设的均等化、便民化和特色化等途径综合引导园区基本服务功能的提升。


园区功能优化布局图

4.交通引导型规划

规划以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为目标,通过公交体系、路网体系、慢行体系、停车设施等途径,实现了公交引导土地利用优化、绿色引领低碳集约发展。

规划发挥轨道交通对高强度土地开发的支撑作用,优化了轨道交通廊道和枢纽周边的土地利用,并支撑各级城市中心的功能完善和布局优化。

规划形成等级结构合理,和土地利用协调、有利于公交网络布局的城市路网布局。差别化配置交通设施,调控交通出行结构,优化交通流空间分布。


公交优先引导空间结构优化图

规划构建特色交通体系,引导居民慢行出行,完善慢行休闲网络与景观生态节点的结合,优化慢行网络与居民生活区的有效衔接。

规划贯彻“区域差别化”的理念,将停车设施供给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停车设施的调控作用,实现停车设施与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社会空间的协调发展。


路网体系引导模式级配优化图

5、整合协调型规划

规划从市域和园区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强整合协调理念的落实,其中,市域层面重在理顺发展定位和交通关系,园区层面重在优化区镇关系和产居关系。

规划通过系统打造城市中心,强化园区苏州东部国际商务中心的地位,通过对三湖流域的特色塑造和文化要素植入,打造现代文化展示中心。

规划落实设施配置标准的统一、设施服务半径的统一以及设施空间品质的统一,以实现分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规划特点


1.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创新

规划以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注重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整体创新环境营造,并根据产业特点综合制定创新型人才、高端型人才和针对型人才政策。

2.存量用地挖潜的政策措施创新

规划综合分析了园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空间效益状况。同时,规划系统分析工业用地与关联空间的关系,修正了由纯空间数据库分析所带来的误差,强化了工业用地调整优化的支撑。

规划综合确定需保留提升和置换改造的产业地块。结合不同用地特点,提出分类利用优化策略,以支撑本次规划的空间布局方案。


业用地综合效益分析示意

3.产局关系优化的技术路径创新

规划基于现状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对未来人口结构的空间演化进行预测,为居住空间、就业空间以及公共设施布局优化提供支撑。


人口与空间趋势演化分析

4.公交主导模式下的交通数据库支撑

规划明确提出公交优先理念下的交通引导发展策略,并通过对高峰小时机动车饱和度的交通流模型测试,以检验不同发展模式下公交优先的实践效果。

规划以理想公交模式下的交通模型进一步校核公交走廊枢纽和人口就业的契合关系,以保障规划确定交通发展模式的实施成效。


两种发展模式下交通发展模式测试

规划实施

1.创新驱动

在规划确定的创新政策引领下,园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创新驱动能力。新兴产业规模化态势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区域领先,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8.4%;创新载体和创新人才建设的规模和层级也取得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底,园区累计建成载体超380万平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已拥有各类研发机构40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3家,超过1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2.功能优化

依据规划确定的产业更新策略和空间布局结构,园区正逐步实现“强化商务中心、促进有序升级、推动空间复兴”等发展目标。


功能优化引导城市空间升级更新

3.设施提升

目前,规划确定的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已陆续开始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和低碳生态建设水平。


本内容由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项目组提供。